10月20~23日、25~28日,我司“道路交通生态与环境保护”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王占永副教授带领在读硕士研究生林鑫源,相继参加了在合肥举办的“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以及在苏州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CCPT13),并分别进行了分会场口头报告。
王占永副教授以“高架路大气污染垂直分布特征及暴露风险”为题分别在两个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该研究基于团队所搭建的旋翼无人机大气环境垂直监测平台,实地测量并可视化表征不同高架路环境下PM2.5、PM1.0、BC、O3等交通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建立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方法来揭示有无高架和路侧环境差异等情景下交通污染物分布的异同规律及成因,进而运用多重分形理论方法探讨垂直空间上颗粒物一次排放与二次生成强度的动力学机制,最后组合利用机器学习和改进的健康暴露风险评估模型,估算和评价路侧不同高度层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暴露风险。该研究对于人口密集区域的高架道路设计、沿路居住风险评价以及高架路交通污染防控策略的制定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2022级硕士研究生林鑫源同学在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颗粒物与臭氧复合污染来源解析”分会场作了题为“街区道路PM2.5和O3时空关联性及其协同特征”的口头报告。该研究通过自制移动测量背包,收集福州市大学城街区路网PM2.5、O3等交通污染物浓度的高分辨率浓度样本,采用多重分形去趋势交叉相关分析(MFDCCA)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非线性统计方法揭示了PM2.5和O3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了街区道路PM2.5和O3协同变化强弱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还针对PM2.5-O3同步变化强度的不同类别,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解释其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填补了与交通污染排放和通勤模式密切相关的街道尺度下PM2.5-O3协同变化特征研究的空白,有望为PM2.5-O3协同控制精细化策略的制定提供独特见解。
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主办的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已连续举办29届)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处主办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27届)合并举办。会议继续遵循“自由、开放、交流、共享”的办会理念,进一步强化大气科学与技术在大气环境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会议致力于构建一个高端的交流和合作平台,汇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决策者和产业界人才资源,交流学术观点,引领学科发展,展示我国大气环境科学技术与污染防治领域的成果,助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CCPT13)以“汇聚颗粒大智慧,增强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进展、产业革命趋势和人才成长途径等展开交流,旨在推动颗粒学领域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